{{ v.name }}
{{ v.cls }}類
{{ v.price }} ¥{{ v.price }}
在市場競爭殘酷且激烈的今天,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型產品投入市場。由于新產品對于用戶的粘合度有高有低,一些新型產品在市場上大賣特賣,但相當大一部分的新型產品被迅速淘汰。為了提高新型產品投入市場的存活率,每一件新產品投入生產都有經過大量的可用性測試。本文作者針對云計算產品,講述可用性測試對產品的關鍵所在。
越來越多的B端產品也在向著提高用戶體驗而設計,開始進行做體驗閉環(huán),其中,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進行“可用性測試”。
針對云計算產品,談談可用性測試的一些看法和方法。
這兩個概念很容易混淆,在ISO定義中:
用戶體驗貫穿產品的的使用前后,而可用性更針對產品的使用階段。
下面舉一些簡單的例子:
我們在設計云計算產品時考慮更多的是客戶在使用產品時的體驗,接下來所講的完成體驗閉環(huán),也是指的進行“可用性測試”。
產品的可用性的評判主要有以下五點:
在評估產品的交互、視覺之前,應該看其是否實用,是否有用,如果提供的功能對用戶無價值,用戶根本不會去使用,那這個產品交互流暢視覺再好看也毫無意義。
實用性很重要,是產品成立的前提,卻經常被忽視。
用戶是否能夠通過產品達到、完成某些任務。(交互是否流暢)
完成任務的效率,不僅需要讓用戶無障礙的完成某些功能,還要確保用戶在使用的時候是高效的。
主觀的定性的點,當用戶高效的完成任務之后,主觀滿意度是怎樣的。
我們的產品和功能是否能滿足特殊群體去高效的使用(老年人,盲人…)
由于云計算產品主要使用人群為辦公人群,使用場景多為企業(yè)辦公,而需求的提出多是出自對業(yè)務或工作的需要,所以在實際分析中,實用性和可達性可以暫時不考慮,可以將可用性測試的重點放在有效性、高效性和滿意度上。
首先我們需要了解,可用性測試不是只需進行一次,理想的設計流程中會在不同階段進行多次測試,而不同階段的探索對象和目標也是不一致的。
在設計初步的概念中,主要測試對象是功能概念或產品,對測試環(huán)境和原型要求不高,可以在任何場景下帶著原型找用戶測試。
最典型測試類型,通過評估產品或功能的初級操作,判斷產品功能的有效性、使用效率和滿意度,從而發(fā)現設計缺陷。
主要測試對象為現已開發(fā)的產品版本或樣機版本,目的是為了確認早期發(fā)現的問題已經解決,一般在產品快發(fā)布前的最后一道驗收屏障。
滾動做第一、二、三輪測試,貫穿整個產品研發(fā)周期的測試類型,將多種測試在合適的時間節(jié)點有效的組合,制成功能可用性漏斗,保障產品在最終上線時的可用性是良好的,以及提供下一個產品研發(fā)周期的設計調整方向。
這四種是根據產品階段劃分的,我們在進行產品研發(fā)過程中的需求、交互開發(fā)評審以及demo測試都可以看做是這類測試,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可用性測試,因為我們現在的評審對象,多數情況下并不是真正的客戶。
根據測試結果在產品研發(fā)中起到的作用,又可分為:形成性可用性和總結性可用性。
形成性評估:是指在產品開發(fā)或改進過程中,用戶對產品或原型進行測試,通過測試后收集的數據來改進產品或設計達到所要求的可用性目標。
形成性評估的目標是發(fā)現盡可能多的可用性問題,通過修復可用性問題實現軟件可用性的提高。
總結性評估:在有了體驗目標后,請客戶或使用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測試使用,從而對之前定下的體驗目標進行評估。
介于云計算產品現在多為敏捷開發(fā),形成性可用性測試并不十分適用,而通過設定體驗目標,請客戶進行總結性評估,可以幫助做出更合理的迭代規(guī)劃。
這之中,需要在產品研發(fā)前,即在需求確定時,就規(guī)劃好該產品的體驗目標,可用性測試不是完成體驗閉環(huán)的最后一環(huán),而是應該成為體驗的開始,從而成為閉環(huán)。提前確定體驗目標,也能使設計師工作時有意無意的在設計中貼近該目標。在最后的邀請客戶進行體驗測試時,告訴他們我們的體驗目標,也能使他們在體驗過程中有意識的注意,從而提高體驗測試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