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v.name }}
{{ v.cls }}類
{{ v.price }} ¥{{ v.price }}
圖片來源@視覺中國
文 | 穆勝
本文核心觀點
移動端電商用戶增長速度下降明顯。
流量紅利時代,用低價流量來獲取購買是所有企業的不二選擇,這種邏輯也被幾乎所有入局互聯網的玩家視為真理。但近年來,流量紅利卻開始迅速消失,不僅是流量成本迅速增加,而且流量能夠換取的購買也急劇下降。
我們可以用幾組數據來說明問題。
這還不是某類平臺的表現拖低了整體表現,而是全局性的趨勢。舉例來說,以前增速一度達到40%左右的移動電商用戶規模也開始增速減緩(如圖1)。
圖1:中國移動電商用戶規模,資料來源:艾媒咨詢
2014年是電商市場交易規模(GMV)增速的巔峰,而后增速一路下跌,至2017年后,基本穩定在10%左右(如圖2)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經濟寒冬和疫情的共同影響下,每個流量的購買會更加保守,對這一增速極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。
圖2: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,資料來源:商務部電子商務司
移動電商用戶規模和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出現了相似趨勢,即總盤子增長,但增速下降。這是一個很微妙的階段,堪稱“溫水煮青蛙”——表面看來數據依然保持增長,但增速下滑顯示后勁乏力,市場空間極有可能在一定時期“觸頂”,企業不能再依托大勢增長,稍有懈怠,必然被市場淘汰。
另一組數據可能說明了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增速放緩的原因。以用戶年均貢獻GMV來看,在2017年開始,增速已經維持在5%以下,幾乎停滯,2017年還出現了負增長。這意味著流量的購買力觸頂,不再具有自然增長的空間。
圖3:用戶年均貢獻GMV分析
資料來源: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整理
流量增速放緩,流量購買力觸頂,在肉眼可見的范圍內,電商市場交易規模(GMV)將長期處于“微增”。
強大的電商平臺、新興的各類平臺、走到線上的傳統商家都在線上的賽場里活躍,流量生意的需求大量增加。依然以電商為例,這個行業盡管競爭激烈,但企業的數量卻一直在增長(如圖4)。結果,需求的旺盛讓流量成本居高不下。
圖4:中國電商企業數量統計
資料來源:天眼查,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
三大電商的獲客成本變化可以說明問題(圖5),從2018年開始,其獲客成本急劇上升,為商家帶來了巨大壓力,這也直接導致了商家跨平臺的遷移,并高度關注私域流量。
圖5:阿里巴巴&京東&拼多多獲客成本分析
資料來源:阿里、京東、拼多多財報,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
將上述幾組數據綜合起來,可以發現背后的趨勢。一方面,是電商市場交易規模(GMV)增速放緩。另一方面,是流量成本飛速上升。兩個方面的效應結合起來,商家的ROI面臨巨大挑戰,生存愈發艱難。
上述幾組數據還可以被深度解讀,并推測出一些趨勢: